??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
批新的增長引擎”。這為新征程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和重要指引。必須充分認識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戰略性新
興產業發展的階段特征和任務要求,持續完善產業生態,推動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加快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現代化建設重要舉措
??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都具
有重要意義。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關鍵力量。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
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同時又遭遇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迫切需要加快戰略性新
興產業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在傳統產業的應用,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數字經濟、生物
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夯實物質技術基礎。
??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事關實體經濟發展根基,而且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信息安全、能源轉型、糧食安全等發展的方方面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位置,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產品
迭代應用,著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和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加快生物產業創新發展,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加快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
聯汽車產業協同創新,促進綠色環保產業提質增效,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
??還要看到,基于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生產力發展,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從我國國情看,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實現
現代化必須要推動一場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必須加快發
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準確把握趨勢要求
??黨中央深刻把握全球科技和產業發展趨勢,作出了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著力加強創新創業創造,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培育壯大到引領發展的躍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階段要求和主要著力點發生深刻
變化。
??從培育壯大到引領發展。“十二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多是出于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氣候變化等全球
性挑戰、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考慮,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積極培育先導產業。“十三五”時期,面對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戰略要求,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若干領域加快形成支柱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
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2010年的3%左右提升至13%以上,部分領域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深
入推進,跨界融合趨勢愈加明顯,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其發展使命和主題也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不斷增強在
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從做大做寬到做強做深。目前,我國制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動員組織和產業轉換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仍存在風險隱患,產業基礎投入不足,產業鏈整體上處于中低端,大而不強、寬而不深。這一問題也深刻制約著戰略性新
興產業提質升級和引領作用的有效發揮。為此,必須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升級發展所需的高端基礎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基礎裝備、關鍵基礎材料等,努力補短鍛長,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韌性、可持續性和競爭力。
??從追趕跨越到前瞻布局。歷史經驗表明,追趕型國家產業升級必須要經歷范式變遷。多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主要是追趕跨越,通過強化產
學研用合作,我國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光伏、風電等重點產業發展成效突出,高速鐵路、5G通信、儲能、核電、特高壓等領域優勢明顯,正實現從跟跑向
并跑、領跑的跨越。展望未來,為了更好搶抓新賽道、開辟新領域、培育新動能,需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開啟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強化基礎研究和人
才培養,加快面向未來新需求的市場培育和場景建設,推動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突破和產業化發展,推動
“技術—經濟”范式變革,努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營造良好產業生態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孕育成長壯大的過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關鍵在于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這需要完
善體制機制和配套政策體系,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推動重點產業鏈協同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構筑具有國際
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完善包容審慎監管機制。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多、變化快的特點決定了原有的管理方式和體制機制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必須持續推進政府管理體制
改革,創新管理方式,優化政府服務,及時修訂和完善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制度,充分激發企業主體活力。要強化標準和質量導向,持續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全面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減少新產品上市、新企業準入等事前審批限制。完善招投標程
序監督與信息公開制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在政府采購需求標準中嵌入支持創新、綠色發展等政策要求,為前沿技術轉化提供早期市場并加快產
業化應用迭代。
??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技、金融、人才、數據等各類要素的持續支撐。要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完善科技成果
轉化機制,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大力推動創業投資,完善資本市場,有效激勵民間投資;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加強數據
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技能等創新要素的收益分配機制。
??推動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態勢日益明顯,各類科技研發服務、創新創業孵化
服務、檢驗檢測與認證認可服務、智慧供應鏈服務、數字創意服務等日益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需要加快發展智能化解決方案、眾包等制造服務
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研發設計、金融科技、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新興技術創新和融合滲透,支持科技創新突破轉化,賦能生產制造轉型
創新,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另一方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有利于推動高端要素、高端企業集聚,形成上下游企業協同
發展的良好態勢,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完善的產業發展生態,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在此過程中,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跨部門、跨
區域協調機制和產業集群垂直管理機構,優化新興產業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推動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構建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相互銜接的產業發展布局。
??(作者分別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昌林,決策咨詢部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