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升生產效率,減輕勞動負擔,只有科技創新一條路。農民的迫切需求,就是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特派員們的責任。多年來,吉林省農機院
以團組的形式加入到科技特派員的工作中,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增智添力。
大地春回,東北黑土地上,科研人員們正忙碌地為春耕作準備,來自吉林省農業機械研究院(以下簡稱農機院)的劉楓也不例外。十幾年
前一次深入林地的經歷,讓他與人參結下了不解之緣。
“參農們拿著簡易的工具,或匍匐、或半跪在地里勞作,一干就是一整天……”目睹參農的辛勞后,利用知識和技術讓參農們直起身來、挺
起腰桿的想法,就在劉楓的心中扎下了根。
瞄準人參栽植機械化
想要提升生產效率,減輕勞動負擔,只有科技創新一條路。農民的迫切需求,就是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特派員們的責任。多年來,吉林省農
機院以團組的形式加入到科技特派員的工作中,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增智添力。
人參是我國傳統的中草藥品種,被譽為“百草之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和種植歷史。吉林是我國人參的主產區。21世紀以來,隨著
人參需求量的增大和我國相關產業政策的調整,傳統的開山栽參的方式已經逐步轉變為大面積的平原栽植。
人參背后有人工。栽植人參的勞動強度很大,但多年來,人參產業機械化率卻很低,整地、坐床、播種、移栽、收獲等工作都需要人工完
成。有的參場地處長白山深處,交通不便,參農種參難上加難。
為了解決廣大參農缺少機械化作業設備的難題,吉林省農機院從2009年起,開始開展人參機械化作業裝備的研發工作。彼時,在學科帶頭
人、現任農機院副院長羅罡的帶領下,科研團隊瞄準人參栽植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研發這一目標展開技術攻關。
萬事開頭難。回想當年,劉楓感慨良多。研究伊始,資金短缺、基礎薄弱、人員少、工作量大等困難紛至沓來。劉楓還清楚地記得,在人
參播種機的研制進入關鍵階段時,他們幾個課題組的技術骨干,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幾乎放棄了全部的周末和節假日等休息時間。白天在單位討
論設計方案、對配套零部件進行選型,下工廠試制樣件、安裝樣機,自己動手改造試驗場地。晚上則加班加點建立實體模型、繪制圖紙、編寫
技術文件和試驗方案。
“半拉農民”田間送寶
在農機院里,人參課題組有個外號——“半拉農民”,意即半個農民。有一次,一位科研人員的妻子偶遇半個多月沒回家、剛從試驗點返
回單位的愛人,看著他一臉泥、一身土、皮膚曬得黝黑,一句“這群半拉農民”脫口而出。“我覺得這是對我們最好的褒獎之一。”劉楓說。
在機具試驗階段,每到春秋兩季,這群“半拉農民”都會和真正的農民一樣,忙碌在田間地頭,真正踐行了“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
國的大地上”這句話。
2015年,劉楓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擔任收獲機械技術研究所所長,繼續攻關。在科研人員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全自動人參精量播種
機、自走式人參移栽機、畦床步道機、參床松土機、畦床果蔬播種機和人參收獲機等一系列人參農機相繼問世,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
相關技術也迅速輻射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的多家企業、眾多參農,成為他們的“利器”。
“過去,我們一年到頭直不起身,現在用農機種參又快又好。”吉林琿春市馬滴達鄉參農蔡權感慨地說。
近日,在吉林省農機院,記者見到了這臺讓參農們從土地上直起身、挺起腰桿的“寶貝”——RB系列全自動人參精密播種機。播種機啟動
后,由行走電機驅動的履帶式行走機構牽引機器沿人參種床行走。排種電機同時帶動各工作部件進行往復式的取種和排種動作,種子排出后,
會沿著導種管落到機器底部由溝部件開好的種溝內,在最小3厘米的基礎上對株距和行距進行調整。
經過課題組全體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人參栽植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覆蓋了人參種植的全過程。系列機
械化技術裝備具有結構新穎獨特、自動化程度高、適用性強的特點。目前,這一系列機械設備共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獎3項,國際和全國發明展
覽會銀、銅獎4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記者 楊 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