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3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36萬億元,同比增長25.1%,連續3年保持25%以上增速;科創票據、科創公司債余額
約4500億元;超1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規模近14萬億元。
??金融支持科創已呈現出多層次、全方位格局。長期以來,我國的金融供給模式以銀行信貸為主,銀行通常被當作服務科創的主力軍。但是,科
技企業尤其是初創期企業往往具有高風險特征,這與銀行信貸“盡量不出壞賬”的目標并不契合,一系列堵點也就隨之出現。如何破題?各方在探
索中逐步形成了共識——金融支持科創,要以股權投資為主,“股貸債保”聯動,多方供給、綜合支撐。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重在分層聯動。因為不同類型、同一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其融資需求都有所不同,一把鑰匙開不了所有的鎖。
例如,初創期企業更加渴求資金,通常愿意為此稀釋股權;成長期企業已經能夠滿足部分銀行的信貸準入標準,更傾向于“股債”兩條腿走路;成
熟期企業則會進一步考慮如何跨境融資,如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如何降低財務成本等。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也難在分層聯動。多層次需求、分層次對接,意味著要做好多方協同,協同的關鍵在于平衡,即收益共享、風險共擔。以
“投貸聯動”試點為例。其本意是,商業銀行或者與外部創投機構合作,或者通過自身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對企業開展股權投資,同時配合信貸
投放,用投資收益抵補信貸風險。但從此前的實踐看,投與貸兩大機構相對獨立,雙方通常較難兼容,投資收益與潛在不良貸款的關系也較難平衡。
??難點是尋求突破的動力。接下來,銀行信貸、資本市場、保險以及融資擔保機構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過相關制度性安排,相互補位、形成
合力。
??銀行信貸要提升能力。銀行要改變看企業的標準。在傳統信貸模式下,銀行更加看重企業有無穩定現金流、有無積累資產;今后,銀行要更加
關注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要學會“讀懂企業”。銀行可與科技部門合作,充分借助“企業創新積分制”數據,多維度了解、研判企業,構建符合
科創企業特點的信用評價體系。
??資本市場要增強功能。當前,要加強對種子期、初創期科創企業的金融供給,引導市場敢于“投早投小”。為此,要暢通創投機構的“募投管
退”全鏈條,建立健全創投基金的考評機制、容錯免責機制,讓其放下包袱,算綜合賬、算長遠賬。
??保險保障要持續創新。科創活動的不確定性較大,風險分擔機制必不可少。保險、融資擔保具有天然的風險分擔職能,要進一步創新服務科創
企業的融資擔保模式,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的保險補償機制試點政策,增強金融支持科創的可持續性。
??此外,還要優化配套政策,構建良好生態環境。針對銀企信息不對稱堵點,要強化信息貫通,加強科創企業的信息庫建設,變融資需求為融資
對接。針對企業知識產權融資難問題,建立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拓寬知識產權的處置變現渠道,助力科創企業“知產”變資產。最終,通過多層次
聯動、全方位探索,提升金融服務與科創企業的適配度。(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