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臺經濟已成為促進流通、暢通循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需打造協同高效的常態化監管體系,引導和支持平臺構建創新生態體系,
推動其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期,中央召開平臺企業座談會時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平臺經濟大有可為。新近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數字平臺
總價值2.02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22.5%,列第二位。平臺經濟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將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服務提供商等各方連接起來的新
型經濟形態。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臺經濟在支持創新、促進增長、擴大需求、就業創業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賦能實體經濟,成為
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有力引擎。
??我國平臺經濟體量龐大、業態豐富。中國信通院報告顯示,2015年至2022年,我國數字平臺市場價值從4.97萬億元提升至33.43萬億元,年
均復合增長率達32.92%;截至2022年底,我國市場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數字平臺企業數量已達254家,與2015年相比增加190家。平臺經濟已
成為促進流通、暢通循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此前,平臺企業涉及壟斷、大數據殺熟、捆綁交易等現象時有發生。需準確衡量平臺
經濟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推動其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
??其一,打造協同高效的常態化監管體系。常態化監管能夠持續規范平臺經濟市場秩序,維護市場公平正義。需不斷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組
建跨部門的專業執法隊伍,充實市場監管、公安、網信等部門的執法力量。應順應趨勢開展線上監管,打造具有協同監管功能的線上線下一體化
監管體系。建立健全與平臺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及時了解企業的困難和訴求,根據平臺需求定期審視現行監管政策的適用性,實現規范
與扶持并重。
??其二,引導和支持平臺構建創新生態體系。支持平臺企業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依托市場、數據優勢重點投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操作
系統、處理器等領域,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圍繞平臺經濟底層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開展科研攻關,為產業鏈上下游主體提供智能分
析、制造、營銷、生產等協同解決方案,組建“平臺—場景—生態”模式,推動平臺經濟在工業制造、商貿物流、零售交易、社會治理等場景的
深入應用,培育“產品+內容+生態”業態,優化傳統行業的經營模式與資源配置,助力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
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其三,鼓勵平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目前,不少平臺企業從自身特點出發,吸納弱勢群體就業。應引導平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依法依規與
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或書面協議,為符合條件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購買職工基本養老、工傷、醫療保險。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關注并滿足低技能
群體的學習需求,提高其數字化素養和勞動技能,進一步縮小勞動力之間的數字鴻溝。充分發揮平臺經濟的穩就業作用,支持全社會依托平臺經
濟創新創業。
??其四,提升平臺國際競爭力。支持平臺企業多元化布局海外市場,依托境外經貿合作區、境外數字產業園區和海外倉等,培育上下游協同的
配套服務生態圈,貫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鏈條。鼓勵其通過并購或自建方式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創建國際平臺企業、行業協會等組織的交流機會,
提升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積極參與構建國際平臺經濟新規則,接軌國際法規和技術標準,針對用戶隱私保護、數據安全、數據確權、數據法
治等方面主動參與國際協調,為爭取國際技術規則制定話語權創造條件。(趙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