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5日電11月18日,京東集團發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2021年第三季度,京東集團凈收入為2187億元,同比增長25.5%。
其中96%的成本和費用都用于實體經濟投入,主要有商品采購、基礎設施、物流履約、技術研發、員工薪酬福利以及對品牌商家扶持等。
與一般平臺企業不同,京東是一家具備實體企業基因和屬性,擁有數字技術和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而通過技術的加持和賦能,京東已經筑牢“以實助實”的生態基座,不斷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正如京東集團總裁徐雷所表示的,“基于我們業務的穩健發展,以及技術和供應鏈上的核心能力,京東打造的獨特商業模式使我們對業務運營有很強的掌控力。
這是我們穿越經濟周期的有力競爭優勢,同時也在不斷提升京東作為新型實體企業的價值。”
發力新基建 助力偏遠地區實現“降本增效”
今年9月底,京東MALL全國首店在西安開業,5層樓涵蓋家居日用、家裝建材、兒童娛樂、智能健康、汽車用品20多萬件商品,同時,借助全息投影、VR裝備、智能機器人、虛擬直播間等科技設備打造的沉浸式體驗,可以讓家電和家居產品更有代入感,更直觀地向消費者展現商品的創新功能。
隨著大眾消費觀念升級,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購物方式正成為大趨勢,京東MALL的“先體驗,再下單”全新模式,彰顯著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努力。
京東正不斷地通過技術創新尋找到更高效的方法,打造出有利于提升全行業、全社會的供應鏈效率的新一代基礎設施。與此同時,京東在基礎設施投入上也在向著一二線城市以外的中西部地區、偏遠地區延伸。
在漢巴南高速鐵路建設項目工地,京東工業品在這里新建一座智能移動倉,把倉庫建在客戶的施工項目工地邊上,最大程度地解決了工程建筑行業因施工地點偏遠而造成的采購計劃準確難、現場物資領用分發難、庫存管理難等問題,提高工地現場的物資供給效率,最大化保障施工進度。
在陜西省武功縣的京東陜西智能供應鏈中心,這座輻射西北地區的智能供應鏈中心除了分揀、打包等功能之外,還配備先進自動分選設備,每小時可以分選10噸獼猴桃,以及清洗、烘干等功能,同時支持對獼猴桃重量、大小、糖度、外觀瑕疵在內的多種質量指標監測,真正讓好果子賣上好價錢。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京東物流已經運營約1300個倉庫,從去年三季度末以來,一年間增加了約500個倉庫。
去年三季度末以來,京東物流在全國新增了13座“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通過多種自動化設備的使用,新投用的“亞一”綜合效率提升超4倍,大大提升了偏遠地區的配送時效。
借助于智能決策技術持續提升的供應鏈能力,京東在自營商品達到近1000萬SKU的基礎上,運營效率始終保持全球領先。
借助于一體化供應鏈,京東物流有效地幫助客戶實現現貨率提升、庫存周轉變快、履約效率提高、運營成本下降等目標,目前服務的企業客戶數量約20萬家。
進入下半年以來,國內消費保持恢復態勢,在“十一黃金周”、“京東11.11”等帶動下,線上線下相互賦能、產業上下游密切協同、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
京東也充分發揮了新型實體企業的增長效能,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立足基礎研究 聚焦構建人才蓄水池
面向產業數智化時代,京東將秉持“技術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續的使命,持續在基礎科學與底層技術領域進行投入,夯實數智化社會供應鏈的“技術地基”。
京東探索研究院以京東集團各事業群與業務單元的技術發展為基礎,集合全集團資源和能力,專注前沿科技探索,致力于實現研究和協同創新的生態平臺,并以原創性科技賦能京東的零售、物流、健康、科技等全產業鏈場景,打造源頭性科技高地。
今年三季度以來,京東探索研究院持續加強在基礎技術方面的投入與研究,并取得累累碩果。
近日,其AI團隊憑借多模態交互數字人技術、跨模態分析技術,在國際AI頂會第29屆ACM Multimedia上分別斬獲最佳演示獎及最佳開源項目獎。其多模態交互數字人技術ViDA-Man致力于打造具備多感官交互能力的人機交互系統,深入多模態交互技術研究,專注于人機交互的消費科技產品打造。
這些技術在剛剛結束的京東11.11期間已得到大規模應用。如基于計算機視覺以圖搜圖的搜索應用,輔助以語音對話交互技術的“拍照購”和“搭配購”功能,能夠幫助消費者直接匹配搭配好的時尚單品,打造“一站加購”、“一鍵買齊”的購物新體驗。
同樣在近期,京東探索研究院聯合英偉達建成基于SuperPOD架構的超大規模計算集群——天琴α,同時宣布與英偉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在大規模并行訓練、自動化機器學習、大規模推理加速、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合作,致力于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發展。
在第三季度,京東探索研究院還與海內外高校合作提出ViTAE模型和學界最大的哺乳動物姿態估計數據集,持續推動在超級深度學習領域的AI基礎研究。
憑借京東在數智化社會供應鏈領域的生態優勢,這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將有助于推動AI在零售、物流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應用落地。
人才是驅動技術創新與基礎科學研究的核心,京東對技術人才培養高度重視。數據顯示,越來越多90后、95后年輕人走上管理崗位,最年輕的只有28歲。
自2017年啟動“博士管理培訓生”人才項目以來,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頂尖院校的優秀博士生加入京東。
今年,京東集團還首次向應屆生開放多模態識別、分布式計算、量子計算等基礎技術崗位,持續不斷為京東的發展蓄力。
“AI For Social Good——堅持技術的倫理,做有溫度的科技。”
京東探索研究院將持續研究AI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碳中和、智能供應鏈、知識積累與人文發展等方向的如何實現結合與聯接,實現科技創新、產研協同、人才培養、科研助力、跨界融合與科技公平諸多目標的平衡、和諧發展。
創新綠色賦能 創造更大社會價值
從2017年初全面向技術轉型以來,京東體系已在技術上累計投入已近750億元。
面對未來十年,京東將持續推動賦能實體經濟、提升社會效率、促進環境友好三大長期目標,以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今年三季度之后,位于陜西西安的京東“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安裝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投入使用,開始為園區提供綠色能源。
目前,京東在全部布局的“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已經超過40座,預計到今年年底,部分產業園將先期完成100兆瓦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的按照,按照京東的規劃,預計在三年內將搭建起1000兆瓦的光伏發電能力,為85%的智能產業園提供綠色能源。
值得一提的是,京東目前在全國7個大區、50多個城市投放了近12000輛電動新能源車,1600 多個充電終端數量。
而除了電動新能源車之外,京東還在嘗試推廣氫能源、甲醇燃料等更加多元化的新能源車。
無論是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儲能設備,還是與之相匹配的充電樁、新能源車等,無疑也是京東在基礎設施的投入,這些投入并不是直接提升產業園的運營效率。
著眼于2035年或者更為長遠的未來,加大綠色環保方面的投入和研發,是新型實體企業在構建綠色低碳商業模式的必經之路。
對于新型實體企業在數字化的意義,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綠色技術的創新和推廣,需要實現三個目標:高技術含量、生產率和附加價值,低排放乃至零排放,與傳統技術相比較的低成本,在此過程中,數字技術將發揮重要或關鍵性的作用,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相互賦能,成為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新動能的兩翼。
對于京東而言,能夠堅定地保持投入一些短期無法見到效益基礎設施和基礎技術,其戰略意圖顯然已經不再是瞄準現有業務的降本增效,或者是構筑中期競爭壁壘,而是立足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面向未來的增長新動力。
正是基于對基礎設施、技術研發、用戶體驗以及商家扶持等具備長期價值的業務投入,第三季度京東集團繼續保持了相對低利潤率的運營,當季經營利潤為26億元,經營利潤率為1.2%。
面對未來,京東集團繼續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數量與效率雙提升,借力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動能,為合作伙伴尤其是中小企業、廣大農戶拓展更廣闊的增長、增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