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時代,當人們常言讓人工智能賦能某行業,他卻在對人工智能賦予情感甚至情商,并通過“賦情”讓看似冰冷的機器人也擁有帶溫度的人情味,學會服務弱勢群體,提高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人群的生活質量。
他是華東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周杰,也是此次唯一獲評年度“最美大學生”稱號的上海學子。
選擇AI源于幼時夢想
周杰主要研究自然語言處理,曾獲“上海市大學生年度人物”榮譽、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迄今,他在頂級期刊(會議)上發表論文20余篇,7次參與國內外知名大數據挖掘比賽四度奪冠。他代表華東師大首次在國際頂級賽事——國際知識發現和數據挖掘競賽上(KDD CUP)名列前三,還多次在國際頂級會議做口頭報告,并擔任多個國際頂級期刊、會議審稿人。
選擇人工智能,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源于幼時夢想。“小學時,我在學校計算機教室一待就忘記時間,覺得自己和電腦可以人機互聯,好神奇。”
高中時,周杰親歷了中國科技快速發展,開始參與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研究。“我堅信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名科學家,通過自己的努力投身強國偉業。”
5年前,周杰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至華東師范大學,成為一名博士研究生。
入學后,機器人情感分析技術難點,以及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的情感需求,成為他和導師經常探討的話題。
他們希望讓服務機器人也有“人情味”,解決經濟轉型期助老扶幼的迫切之需。
“梅花香自苦寒來”
深度學習、情感分析和自然語言處理是人機交互非常重要的應用研究領域——機器能否擁有情商正是周杰的興趣所在。“目前,人工智能在某些任務上功能還不是很強大。”
周杰坦言,“機器很難做到舉一反三,它們都是基于大量的訓練數據實現成長的。深度學習目前的優點在于機器在部分問題上可以超越人類,比如人臉識別、圖片分類等。”
然而,人工智能還可以在更加復雜的任務,如認知、推理等領域取得進一步突破,讓機器不僅僅擁有智商,也能夠擁有情商。
“我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通過科研攻關能讓《超能陸戰隊》的動漫人物‘大白’走進千家萬戶,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AI技術日新月異、跨界融合,去年周杰進入阿里達摩院NLP組實習,參與情感分析系統研究。相關科研成果有望助力政府輿情分析、孤老智能輔助、留守兒童陪伴、智能對話系統等領域。
他們從事的情感賦能機器人開發,也將對老齡化社會適老、扶老、助老等社會關切發揮正向作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周愛民說,“我覺得周杰是個眼里有光的孩子,這個光就是他發自內心對科學的熱愛。厚積薄發這個詞,用在周杰身上特別合適。”
周愛民說,周杰在攻讀博士的前幾年一直在積累,但成果不是總被認可,可能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堅持不下來、甚至會放棄,“但周杰把這道坎邁過去了,
過去之后就是各種科研、競賽成果不斷涌現,真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