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推出六個方面33項措施,其中提到,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充
分發揮平臺經濟的穩就業作用,穩定平臺企業及其共生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預期,以平臺企業發展帶動中小微企業紓困。
“平臺經濟是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協同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具有重要作用。”科技部
高新技術司司長陳家昌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技部通過布局技術研發、信息基礎設施創新示范等,支持平臺企業科技創新,促進平
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向創新要動能 力促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5月17日,全國政協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劉鶴副總理指出,企業家是最重要的創新主體,要支持平
臺經濟、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研究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具體措施,鼓勵平臺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我們積極鼓勵平臺企業加快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操作系統、處理器等領域技術研發。”陳家昌介紹,科技部正在推
進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任務實施,持續推動形成我國自主可控、開源開放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生態。
2022年度項目申報指南任務強化支持基礎理論、算法模型、基礎軟硬件、創新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按照“十四五”創新任務部署,科技部已經發布的“區塊鏈”“微納電子技術”“先進計算與新興軟件”“工業軟件”等重點
專項2022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在高端芯片、先進計算、工業軟件、區塊鏈等領域布局了前沿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科
研任務。
“在這些任務中,積極鼓勵平臺企業、民營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參與承擔國家研發任務,充分發揮企業研發端與應用端緊密結
合的優勢,帶動產業競爭力提升。”陳家昌說,同時,通過建設開源社區和先進算力網絡,積極構建開放共享的、先進的信息基礎
設施關鍵技術研發布局。
值得關注的是,助力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各國家高新區也競相亮出了硬核舉措。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舉例說,中關村支持平臺經濟龍頭企業京東開展便民“數字化社區”應用場景建設科技示范工程
項目,開展共建共治社區治理模式探索與實踐,形成便民數字社區治理與服務體系。成都高新區則鼓勵數字貿易平臺企業與海關、
稅務等監管部門實現業務聯動,建設“跨境電商平臺”“國際貿易結算平臺”“跨境數字貿易營銷平臺”,助推本土數字產品與服
務“走出去”,今年1—4月出口總額達745.4億元。
杭州高新區加快數字經濟強區建設方面的表現同樣亮眼。如迭代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圍繞人工智能、區塊鏈和大數據
等重點產業,引進一批高水平的重大項目,建好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初步預測,2022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力爭突破1
800億元。
逆勢而上 國家高新區交出穩經濟成績單
聚集全國1/3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人數占全國比重9.2%的169家高新區,在助力穩經濟方面表現如何?
“在國務院作出部署后,各地國家高新區均紛紛行動起來,召開穩經濟促發展工作會議,研判分析經濟運行形勢,安排部署經
濟穩增長工作。”李有平說,高新區結合實際出臺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用心、用情、用力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切實穩住
市場主體、穩定和擴大就業。
比如,杭州高新區制定出臺財政、金融、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本民生、產業創新發展八大類
56項具體舉措;無錫高新區深入開展“進萬企解難題促發展”大走訪活動,“一企一策”協同解決企業難題,確保各項政策應享盡
享、精準落地,促進企業開足馬力、達產滿產。
石家莊高新區則加強科技專項資金撥付工作,今年已撥付各類科技專項資金6000余萬元,惠及區內企業300余家,主要涉及科
技合作、科學技術獎勵、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獎勵等項目,以“真金白銀”幫扶企業紓危解困,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據初步預測,今年1—4月,全國高新區(上海張江、上海紫竹除外)實現工業總產值9.0萬億元,同比增長8.5%,營業收入13
.7萬億元,同比增長7.8%。與此同時,1—4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5萬億元,同比增長11.0%,高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
不含農戶)增長率4.2個百分點;新注冊企業數21.2萬家,同比增長10.8%。
“數據顯示,國家高新區企業生產經營保持持續穩定,彰顯出高新區經濟運行韌性較大。”李有平表示,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
和投資熱度也彰顯了市場對國家高新區的信心,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化。
“按照科技部黨組統一部署,科技部火炬中心在做好科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科技政策扎實落地等各項工作的同時
,重點圍繞做好當前形勢下國家高新區、科技創業、科技企業相關工作提出3方面10項具體安排。”李有平說,前不久,科技部火
炬中心還印發了《關于統籌做好疫情防控與國家高新區發展 加快科技企業政策扎實落地的通知》,指導有關地方科技主管部門和
國家高新區統籌好疫情科學精準防控、科技政策扎實落實、維護安全穩定和生產等相關工作,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